3)第311章 新世界计划_暗体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北的区域由热带沙漠气候逐步向热带草原和热带季风气候转变。

  大沙沙漠的北部和维多利亚大沙漠的南部逐步由热带草原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转变。

  但气候的彻底改变需要相应的地表植物,构成一个闭合的可持续生态链,才能最终形成相应的气候特征和生态圈。

  例如,在热带雨林气候带应种植相应的阔叶植物、板根植物等等,在热带季风气候种植相应的丘陵低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山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等等。

  正是基于上述因素,在刘翰洋的领导下,环境署和科学与技术署协同相应的职能部门,开启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工程。

  植树造林工程不仅仅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例如我们常见的乔木和灌木,还有大量的菌类植物和地衣植物。

  除了行动不便、体质虚弱和未满12岁的少年儿童等人员外,大部分人参与了这场浩大的植树工程,植树的人次突破了30亿。

  但人类只是这场浩大工程的辅助而已,全自动植树机器人才是主力军。

  一时间,整个造林区形成了植树机器人为主力、人类为

  (本章未完,请翻页)

  辅的工作形态,高达5纲、12目、9000多属、5万余种的植物被种植在了不同的气候区域。

  整个植树造林的工程历时18个月,为了配合如此规模的工程,人类新建的93座海水淡化工厂几乎是满负荷运行,但仍然满足不了巨量的淡水缺口。

  包括利用三台装备有可控核聚变引擎的超级鼓风机向植树区输送了大量的暖湿气流,形成降雨,也无法满足巨量的淡水缺口。

  无奈之下,人类只有暂时缩小植树造林的面积,原定的面积被消减了55%。

  尽管只有20%的地表被植被所覆盖,但原本一片荒芜的不毛之地逐渐呈现出了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的胜景。

  农田区、森林区、草原区、湿地区和山地区等6类地形特征的雏形,基本形成。

  一个闭合的可持续生态链和初步自给的生态圈形成了。

  尤其是农田区和草原区已经颇具规模,农业产出和畜牧业产出日渐趋于稳定。

  品种丰富的粮食作物和蔬菜瓜果的产出为人类提供了急需的食品供给,牛羊、家禽等各种养殖业的发展又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和蛋白质。

  困扰人类的粮食问题得到了缓解。

  为了容纳更多的人口,人类在三处沙漠地带新建了数以千计的超大城市群,这些城市由超级城市和中小城市组成,周边配以卫星城,共同组成了人类新的居住地。

  如果身处于地球的高空轨道,那个孤悬于大洋之上的大洲,自东经120度至东经135度的广袤地区,原本一片黯淡的区域,已经被璀璨而延绵的灯光

  请收藏:https://m.q000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